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《春望》原文及翻译:杜甫忧国思家的千古绝唱

《春望》原文与逐句翻译 杜甫的《春望》是八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,也是中考常考的古诗词其中一个。这首诗写于安…

《春望》原文与逐句翻译

杜甫的《春望》是八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,也是中考常考的古诗词其中一个。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,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家人的无限思念。让我们先来看看《春望》原文及翻译:

原文:
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
翻译:

民族破碎山河依旧,长安城里草木丛生。

感伤时事花儿落泪,久别家人鸟鸣心惊。

战火连续三月不断,一封家书价格万金。

白发越抓越发稀少,简直难以插住发簪。

这首诗短短八句,却将战乱时期的悲凉景象和诗人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。特别是”家书抵万金”一句,已经成为表达思念之情的千古名句。

《春望》的艺术特色赏析

杜甫不愧是”诗圣”,他小编认为‘春望’里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,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。首联”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采用对比手法,”破”与”在”、”春”与”深”形成强烈反差,突出了战乱前后的变化。”深”字尤其精妙,既写草木茂盛,又暗指人烟稀少,营造出悲凉气氛。

颔联”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更是神来之笔。花鸟本是春日美景,诗人却见之落泪、闻之心惊,这种反衬手法强化了诗人的痛苦心情。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美好的景物反而让诗人更加伤感?这正是”以乐景写哀情”的高明之处!

颈联”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运用夸张修辞,”抵万金”极言家书珍贵,道出战乱时期家人音讯的难得。尾联通过”搔更短”的细节描写,生动展现了诗人忧心如焚的情形。整首诗情景交融,层层递进,不愧为杜甫的代表作。

《春望》的创作背景与诗人情感

了解《春望》的创作背景,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这首诗。公元755年,安史之乱爆发,次年六月,叛军攻陷长安,杜甫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,困居长安。这首诗就是他被困长安时所作,记录了一个爱国诗人在战乱中的所见所感。

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呢?开头来说是忧国之情。”国破山河在”道出了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;接下来是伤时之感,战乱让美好的春天也变得凄凉;最终是思家之痛,”家书抵万金”写出了对亲人的无尽思念。这三种情感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这首诗的深厚内涵。

杜甫被称为”诗圣”,他的诗被称为”诗史”,正是由于他的诗诚实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疾苦。《春望》就是这样一首具有史诗价格的作品,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,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。

通过进修《春望》原文及翻译,我们不仅能进步古诗文鉴赏能力,更能感受到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。这首诗告诉我们:安宁的珍贵、家庭的温暖,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。

版权声明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