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时,豆腐的销量也不大。本村虽然有3700多口人,但是,一天销不了一锅(床)豆腐,还得到外村走街串巷地卖。只有富裕户或者一般家里来了亲戚,人们才舍得花几毛钱买块豆腐。
做豆腐生意,必须全家人一齐动手,搞好配合。大人们推磨子、过大罗、榨豆浆,小孩子专管在石磨眼里添豆瓣、加水,烧豆浆、点鹵水等技术活、细致活由母亲做,卖豆腐由体壮的父亲或二哥负责,外出采购由文化较高、出门较多的大哥负责。那时做豆腐没有机器,全是手工活、力气活,很费时、很费力。一般程序是:先把干黄豆在石磨上磨去豆皮,把去皮的豆瓣用水浸泡2小时以上。第二是把泡好的豆瓣在石磨上磨成糊,再往糊里添加烧烫的食油泥,搅拌均匀、过细罗、压榨出豆浆。第三是把豆浆煮开锅,盛到水瓮里,再加鹵水点豆腐。第四是上豆腐床、压豆腐、挤水,才可出门售卖。 最费力气的活是推石磨磨豆糊。1个整劳力要连续推磨1一2个钟头才能磨完。后来,为提高效率,在磨子上搭木架子,由2个整劳力晃磨,另外1个弱小人往磨眼里填豆瓣、加水。3人连续干,1小时内能磨完。 最讲究技巧的活是鹵水点豆腐。豆浆煮开锅后,扚到小瓮里,稍凉片刻后,一面用木勺均匀地搅动豆浆,一面用小壶均匀地滴入鹵水,直到豆浆全部变成了均匀的黄豆般大小的豆珠,鹵水才能停浇。鹵水放多了,豆腐与水分离过度,不仅豆腐吃起来发苦,做出的豆腐还偏少、偏干,卖不出斤两,赚不了钱;鹵水放少了,水压不出来,切不成豆腐块,没人买。点豆腐的活,由细心的母亲专人操作,从无差错。
最需要掐点计时的是煮豆浆。因为煮豆浆要起早,煮开锅需要半个钟头以上。准时开 火煮豆浆,才能准时出门卖豆腐。起初,母亲是听鸡叫估摸时间起床煮豆浆,一般不误时,但偶尔也发生过误点的事。如果误点了,多半情况下,豆腐不能顺利卖出。所以,母亲很想买个闹钟,但是,舍不得花那8块钱。父亲把我堂兄家的小闹钟借来,解决了误点的事。但是不久,堂哥家有事,小闹钟又还给了人家。半年后,做生意有了点余钱,妈妈才舍得买了个小闹钟。 卖豆腐还要赶点、赶运气。天刚刚亮、人们刚刚起床、开始做早饭的1个钟头内最好,其他时点难有买主。
卖豆腐也是有竞争的。别人刚卖过的村子,就极少有人再买了。运气不好时,串几个村子,到中午了,仍然卖不完。
现在,做豆腐全是机器活,不用那么费力了;人们生活水平高了,豆腐成了家常菜,销量不愁了。更重要的是国家政策好了,人们合法做生意,不用担惊受怕了。只要勤奋,就会有好生活!
|
|
|
|
|
|